论坛广播台
广播台右侧结束

主题: 风 雨 洪 桥 (原创)

  • Attraction
楼主回复
  • 阅读:2641
  • 回复:1
  • 发表于:2015/5/27 19:39:02
  • 来自:湖南
  1. 楼主
  2. 倒序看帖
  3. 只看该作者
马上注册,结交更多好友,享用更多功能,让你轻松玩转邵阳社区。

立即注册。已有帐号?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

  在古驿道大东路上,洪桥是一个最响亮的名字。洪桥是大东路进入邵东的第一个集镇,也曾是大东路上最繁华的一个集镇,洪桥因一座桥而得名。桥横卧西洋江上,原名太平桥,仁济桥,后因形似彩虹,改名为洪桥。



洪桥从什么时候聚居成集镇,不得而知。如今的洪桥人说起洪桥曾经的繁华,一脸沧桑。对我们这些去进行文物普查的同志的到来,大家感到特别的兴奋,许多人一路上围在我们身边,不无期待地问:政府是不是要采取什么法子来把我们洪桥搞热闹?




大东路从新邵雀塘铺的大山里出来后,便进入了一马平川的西洋江田垅。洪桥小镇就在这个田垅的起端,背倚巍巍龙山,发源于龙山的西洋江在这里忽然转了一个弯便一泻而下。洪桥就躺在这个湾的弯弯里。在深秋和暖的阳光里,我们漫步在洪桥老街上,随处可见紧闭的门户。透过那些大都已残缺的窗户,发现里面大都空空暗暗。老街两旁,房子都是五六十年代的,透着一种古旧的味道,最久的据说有百余年历史,令人恍若回到了很多年前。老人们说,以前老街两旁,店铺林立,有来往官员落脚的老公馆,有外出赶考的生员举人们住的学馆,有传递信函公文的递兵落脚的驿站,还有香火旺盛的庵堂……有榨油坊、火铺、织布坊、仅染坊就有10多家。



说起曾经的辉煌,老人们无不神采奕奕。84岁的老人肖玉乔(音)说,她家以前买米豆腐和饭,生意好得狠,家里帮工都有几个。50多岁的赵有林说,他家以前开客饯,烧香的,赶考的,做生意的,贵州的长沙的,经常睡满了屋子,有时连门板上都睡满了人。近到新邵涟源远到云贵广西的东西都向这里汇集,新邵烟叶、杉树、楠竹,廉桥的药材、黄花、辣椒,范家山本地的笔墨、土产及附近佘田桥的土纸、竹木制品,仙搓桥的刀剪,火厂坪的铁钉,都在这里集中,然后通过来往的客商运销省内外。 因为洪桥人讲信用,生意兴隆得不得了,洪桥也就赢得了“小香港”的美名。65岁的赵香生说,这种状况并没有因潭宝公路修通受到影响,到70年代初,这里的生意还很红火,甚至到82年分田到户的时候,老街的生意仍很不错,不过过路的客人渐渐地少了。到改革开放时期,这里的人渐渐到外面去发展,洪桥才渐渐衰落下来。



如今,老街两旁仅有几家小杂货铺和猪肉铺,很多房子已经坍塌,老公馆的房子连墙都没有了,只有一个木架子立在那儿,沧桑地显示着房屋曾经气派的轮廓。一些曾经是铺面的房子甚至连柜台都保留着,只是柜门紧闭,柜台上胡乱堆积着杂物或者晾晒着杂七杂八的东西。我试着贴近柜门朝里张望,多希望能看到会有一个戴着旧式毡帽的掌柜从屋子里走过来,笑吟吟地问要些什么,可是,遗憾地是,紧闭的柜窗里面,黑漆漆的,仅能听到不知名的虫子在墙角落里发出的蟋嗦声。



在一个挂着【老街404号】门牌号码的老屋前,我们看到墙壁上几个斑驳剥落的大字:信义和染坊。义和坊三字有的粉壁驳落,有的墨迹模糊,已经无法辩认,是住在这里的老人们告诉我们的。老人们说,这是洪桥街上曾经最大的一个染坊。然而,当我们轻轻推开这个根本没有上锁的大门走进屋子里时,束束阳光从破烂的瓦洞里射下来,让人感到了一阵彻心的阴凉。陪同的邻居们说,房主人也不知道到哪里去了,很多年没有人来管过这屋子了。屋子里,一个巨大的踩石无声地躺在地上,似乎在诉说着曾经的繁华。老人们说,这么大的踩石只是在大染坊里才有的。一口巨大的染缸已经开裂,而这间三进大大小小十多间的庞大建筑群里,已经有不少房子开了天窗,因为屋顶上的檐条和瓦都掉落了,有几间房子甚至已经发生了坍蹋,我想,过些年,也许会象老公馆一样,仅留下一个木架!令我们感到欣慰的是,老德兴和药号的掌柜居然还健康地活着,这位快90岁的老人仍然耳聪目明,神清气爽,更有趣的是,他依然在开着药号,不过与时俱进地改名叫了洪桥药店。




说起以往,老人兴奋地打开了话闸子。他告诉我们,以前,上邵阳下湘潭,洪桥是必经之路,最热闹的时候,人不要自己走路,人抬人,人挤人,几乎是抬起走。每天早晨从洪桥出发,去邵阳进药,天黑时就可以到家。虽然如今的生意没有以前那么兴隆,但也还过得下去,日子过得清静,老人也图个自在。说起门口这条大东路,老人感慨万千,他说,以前这里全是麻石板路,可惜搞生产队的时候差不多都撬了。幸亏一个姓汤的大队书记坚持,仅留下门口这二三十米没有撬掉了。如果政府能重视,把这里做个旅游点,把这条路恢复原样,那就是洪桥的大幸了。




洪桥以桥而名,说洪桥就不能不说到那座有名的石拱桥了。洪桥原为一木桥,曾被洪水冲走,正德十六年复修一大型石拱桥。洪桥到底有多久的历史,谁也说不清了,这里的人们曾在桥上找到一块碑,上面落款‘正德元年’,所以推断洪桥应不晚于公元1506年,如此算来,距今也已是500多年历史了。



清道光年间,桥被洪水冲走,当地志士豪绅自发募捐,对桥进行修复。从1838年到1840,前后花了三年时间才修毕。负责修桥的周在丰、周在仕两兄弟一心扑在修桥上,尤其是周在仕,虽然家离洪桥不到1000米,但三年时间中,他吃住在工地上,三年未过家门,赢得了当时宝庆府的赞扬,为此宝庆府专门给兄弟两个打造了两块大匾,一块上书“洒落堂”,一块上书“大椿永荫 ”,以彰扬他们建桥有功。170多年后,在紧挨洪桥的一个院子里,我们在周家后人家里见到了这两块大匾,除一块“洒落堂”上的字清晰可辩外,另一块已一片斑驳。好在先人的功德早已植根在洪桥这块土地上,铭刻在后人们的记忆里了。在不无惋惜的同时,我们又感到些许的安慰。




洪桥全长55.4米,宽6.7米,高8米,桥上盖有木结构的雨亭,还有小小的香火堂,这都是1999年翻修洪桥时仿古复制的,原来是什么样子,不得而知。据说,只有桥面的石头是原版货,石板上林立的木柱都是后来复制的,木柱上都写有对联,有些对联据说还很有些历史,有的据说是蔡锷、魏源等先人们路过这里时留下的,但传说无从考证,只是那些红红黄黄的新漆涂抹的痕迹显得很别扭,一点也没有四五百年的历史风味。在洪桥人及附近方园百余里的乡邻心目中,洪桥是座福桥。人们传说从桥上人摔下去,总是毫发无损。洪桥自道光年复修后,无论多大的洪水,桥都安然无恙。镇里的同志回忆说,2005年,新邵5。31特大洪水时,桥摇晃很大,他们曾以为桥会倒,因为在那场大洪水中,已经有两座桥倒塌了,为此他们曾阻止当地群众上桥,只留干部上桥观察。镇里的一名干部说,真的奇怪,其他桥都堆满了杂物,而不论是什么杂物一到洪桥,只稍稍地停一下,就忽溜穿过桥洞,往下游去了。他亲眼看到几棵大树从上游冲下来,干部们都已经作好排障的准备,但树到了桥洞边,居然奇迹般地打直,从桥洞直钻而过,三四天的大洪水期间,洪桥居然没有堆积一点杂物!还有趣的是,虽然洪桥两边都有老街,但人们却特喜欢到桥上面做生意买东西,因为桥上面的生意容易做得多,所以一到赶集,洪桥上的人山人海,五十多米的桥要走过去,居然要个多小时。因为是座福桥,许多人慕名而来,看这桥的美丽,或摸摸桥上的石头,在桥上的香火庙里烧柱香,祈福求平安。但有趣的是,走日本的时候,日本人却对这座福桥却敬而远之,80多岁的周正轩老人告诉我们,日本人走大东路时,死得死,伤的伤,后来,小日本怕得狠,根本不敢走大东路,更不敢从桥上过,他们只能沿着大山脚从黑田铺往陈家坊溜。

不论是谁,说起洪桥这些历史的往事时都兴奋不已,我相信这些传说里不无科学的道理在里面,只是我们暂无法考证罢了,但更多的是,我能体会到当地人对洪桥热爱的深深情感。1999年复修洪桥时,当地群众一呼百应,捐钱捐物,不到一年的时间,就将一座破败不已的老洪桥修葺一新,2011年,洪桥顺利被列入省级文物重点保护单位,挂牌那一天,洪桥披红挂彩,鞭炮轰响,鼓乐齐鸣,人们以最隆重的仪式欢庆洪桥获得的这份荣光,那种盛况,烙印着每一个洪桥人对洪桥深深的祝福,也寄托着人们对洪桥更美好未来的无比期望。

作者:赵延文 图:李向东


  
  • WXID11579812
  • 发表于:2015/5/29 0:28:42
  • 来自:湖南
  1. 沙发
  2. 倒序看帖
  3. 只看该作者
风光无限,尽在洪桥
来自手机版
(0)
(0)
行者常至  为者常成
  
帖子已过去太久远了,不再提供回复功能,请勿尝试回复!!